叶莹:把约翰·拉贝先生写进小说
1937年的凛冬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,留在南京的德国人约翰·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设立“南京安全区”,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。80多年后,旅德华人作家叶莹以这段历史为背景,写作长篇历史小说《纸娃娃》并于近日出版。小说中的德国人施耐德,人物原型正是约翰·拉贝
1937年的凛冬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,留在南京的德国人约翰·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设立“南京安全区”,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。80多年后,旅德华人作家叶莹以这段历史为背景,写作长篇历史小说《纸娃娃》并于近日出版。小说中的德国人施耐德,人物原型正是约翰·拉贝
苏州胡同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,400多米的街巷里记录着老北京600多年的光阴故事。明永乐帝兴建北京城时,大批苏州的工匠聚集此地,胡同因此以“苏州”为名。2022年该胡同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。
日本士兵曾用最直接的杀戮与掠夺,把数不清的中国普通人命运推下悬崖。没人能忘,南京城外的焦土味道和呼啸的枪声还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中流转。多少人下落不明,街巷里最后的哭喊,也像尘土一样被埋进历史的缝隙。
在德国人托马斯・拉贝的童年记忆里,躺着一本厚厚的日记本。他知道,那是祖父约翰·拉贝的遗物,却从未想过这些纸页间藏着怎样的故事。
1937年,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,受雇于西门子公司的约翰·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“南京安全区”,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。他在华期间写下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。让我们透过对拉贝之孙托马斯·拉贝的独家专访,一同回顾那段“不可忘却”的
在德国人托马斯・拉贝的童年记忆里,躺着一本厚厚的日记本。他知道,那是祖父约翰·拉贝的遗物,却从未想过这些纸页间藏着怎样的故事。
他本可躺在柏林家族的荣光里,却选择睡在祖父约翰·拉贝南京故居那张吱呀作响的老式木床上。此刻的北京,托马斯拉贝在胡同深处的小旅馆里,一遍遍摩挲着祖父泛黄的《拉贝日记》,等待着那场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。
拉贝和平奖又称约翰·拉贝和平奖、拉贝奖,于2009年设立,由《拉贝日记》作者约翰·拉贝之孙托马斯·拉贝创立,该奖项由其创立的拉贝交流中心设立。
在中国人的记忆里,约翰·拉贝是一个温暖而有大爱的名字。1937年,当侵华日军在南京发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,这位德国人保护了20多万中国人,被亲切地称为“南京好人”。88年后的今天,他的精神仍在延续——不仅在史料与纪念馆中,更在后人身上代代传承。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日历即将翻到2025年9月3日,中国人民将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胜利致敬!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,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即将隆重揭幕,这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。京郊阅兵训练场上,来自大江
中方邀请14国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出席抗日战争纪念活动,重温那些曾无私援助中国的海外人士事迹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,更是对战争年代跨越国界人道光辉的深刻彰显。在当今世界面临新冲突威胁的背景下,这些故事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清晰度提醒我们:合作与团结的价值,从未过时,甚至
“当日军兵临城下时,西门子总部建议他离开南京。但爷爷知道,很多留下的人没有钱往上游的汉口转移,于是他说:‘我要为这里的人负责’。这就是他留在南京的原因。”近日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,托马斯·拉贝再次讲述了自己的爷爷约翰·拉贝在8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
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·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翰·拉贝的半身像。走进家中,托马斯·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·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,约翰·拉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。“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,他一直是我们
巴基斯坦游客SALMAL IQBAL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写下留言:“镌刻满遇难者名字的名单墙令我心碎。历史必须记住他们的遭遇。”资料图片
历史 南京大屠杀 赵一曼 约翰拉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25-08-28 06:49 4
巴基斯坦游客SALMAL IQBAL在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写下留言:“镌刻满遇难者名字的名单墙令我心碎。历史必须记住他们的遭遇。”资料图片
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·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翰·拉贝的半身像。走进家中,托马斯·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·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,约翰·拉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。“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,他一直是我们
“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?”1937年9月,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约翰·拉贝在经历侵华日军袭击南京后并没有离开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,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,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。”拉贝的孙子托马斯·拉贝说,这是祖父日
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·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翰·拉贝的半身像。走进家中,托马斯·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·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,约翰·拉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。“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,他一直是我们
“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?”1937年9月,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约翰·拉贝在经历侵华日军袭击南京后并没有离开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,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,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。”拉贝的孙子托马斯·拉贝说,这是祖父日
1937年,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,受雇于西门子公司的约翰·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“南京安全区”,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。他在华期间写下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。让我们透过对拉贝之孙托马斯·拉贝的独家专访,一同回顾那段“不可忘却”的